苏轼的“夸张”,此时便也见怪不怪,而是笑嘻嘻地问:“子瞻公,怎么样?这还成吗?”
苏轼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成!这可太成啦!”
说着,苏轼凑近了观赏这瓷盘上的绘画,一面仔细看,一面啧啧称赞:“这直是将文人画融入瓷器中了……”
“这等青花,浓淡相宜,笔触干净利落,”苏轼伸出手去,仿佛正在亲身揣摩工匠运笔的方式,“不取工细,单以渲染以现山林、树木、云烟……远之,这令某想起了名家山水1。”
明远笑着点头,眼里流露出得意与狡黠——他的的确确是借了两幅从大相国寺淘来的历代名家山水给劳忠实,由劳忠实用苏麻离青颜料临摹于瓷盘上,随后烧制而成。
“远之,某再也不敢说这青花‘俗’了。”
苏轼观赏毕,直起腰,拈拈自己的胡子,忍不住流露出一两分懊恼。
明远竟在这件小事上和他“别苗头”,这是苏轼完全没有想到的。
“非也,子瞻公。我这并非是与您较真,而是借您的眼光与品位,向我自己证明此事可为,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,让浮梁那么多的烧瓷工匠能多得些利润,官府也多些税金,岂不是一件好事?”
明远的出发点,其实只是希望帮助瓷器这个行业养活更多的人。
在他看来,若是鼓励景德镇窑去与如今的钧窑定窑等名窑竞争,不过是将现有的蛋糕分一分。但如果纳入广阔的海外市场,便是把蛋糕做大,到时不仅景德镇窑能大踏步走上兴盛之路,更能增加贸易顺差,市舶司也多收入些税金,何乐而不为呢?
听明远这样一解释,苏轼完完全全明白了,忍不住拈须感慨:“远之总是想得如此深远。最近那‘石墨笔’和‘橡皮’,对天下的莘莘学子,又是福音。”
石墨笔其实就是“铅笔”,前些日子,明远打听到婺州一带有石墨矿,便借苏颂之力,将那个石墨矿盘了下来,用开采出的石墨混入粘土,制成可以书写的“墨芯”,然后再用中有凹槽的两枚木片将这细细的墨芯夹住,这个时空的“铅笔”便做成了。
但因为成分里实在不含铅,明远没打算使用“铅笔”这个名字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