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现明朝一般的宦官专权舞弄超纲,康熙勒令所有太监不得出京。所以到外地宣读圣旨的并不是太监,而且太监也不能代表皇帝宣读圣旨,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,只能传口谕。而真正宣读圣旨的人则是翰林院大学士或者皇帝指定大臣,例如给曹跃宣读圣旨的便是翰林苑编修广西人刘名誉。曹跃一直以来被电视剧影响,真以为来的是个大太监,还准备了一份厚礼。却没想到来的是个翰林,而且还是一个比较清廉的翰林。
不过宣读圣旨这件差使其实也是有油水的,只是刘名誉胆小甚微,不敢拿太多,只收了曹跃二百两银子的包封钱。
由于圣旨是光绪皇帝发的,因此第一句便是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,圣旨的第一句话都差不多,要么是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,要么是“奉天承运皇帝制曰”,区别是诏曰是有翰林院编写,制约是由皇帝指定人编写,翰林院编写一般是由皇帝派遣翰林院人来宣读圣旨,而指定人编写一般就是由某一个特使前往。当然,皇帝差遣的特使如果出京,就不能是太监,否则就要被御史台弹劾,还会被满清的铁帽子们指责。
慈禧曾经打破常规,派遣大太监安德海出京,结果在山东的时候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宰了,慈禧听了之后痛哭不已,但却拿丁宝桢没办法。一来丁宝桢是按照规矩办事,二来慈禧如果说是自己派安德海出宫,则首先坏了规矩,颜面尽失,死后不得入皇陵。
这封圣旨的大概意思就是,傀儡万岁爷特招曹跃进京面圣,感谢圣恩,然后抬籍登记造册。
曹跃与陶模连忙盛情款待这位翰林编修刘名誉,大概是刘名誉快要出仕,所以礼部派他出行走行走,结交一些官员,将来好在任上多多方便。而依照刘名誉的品级,他最少会出任知县一职,因此刘名誉哪里敢在陶模和曹跃两人面前装什么京官,连陪酒的时候也必须要坐在下座。见陶模与曹跃两人热情,刘名誉操着并不流利的带有广西口音的京话说道:“陶大人,曹将军,这次八百战俘一事可是给皇上和太后长脸不少啊。”
陶模捋着胡子点头便笑道:“太后怎么说?”理所当然,和没权利的皇帝相比,太后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。
刘名誉道:“太后对你治理甘陕两省非常满意,对曹将军在西北的平乱也非常满意,他说国有良臣名将,何惧西夷。”随后不禁感慨说,“甲午年,我在翰林院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